染色體 15q11.2-13.1 重複綜合徵 (dup15q) 是由染色體 15q11.2-13.1 重複引起的臨床可識別綜合徵。 這些重複最常以兩種形式之一發生,即額外的同雙著絲粒 15 染色體,縮寫為 idic(15),或間質重複 15,縮寫為 int dup(15)。 那些帶有 idic(15) 的有 2 個額外的副本,而那些帶有 int dup(15) 的只有一個額外的副本,導致比 idic(15) 更輕微的症狀。 在 dup15q 綜合徵中發現的特徵的嚴重程度範圍很廣。 然而,常見特徵通常包括發育遲緩、癲癇發作 [in idic(15)]、肌張力減退、智力障礙、語言缺失或語言不佳以及自閉症行為。

通過 Dup400q 聯盟聯繫了大約 15 個家庭,並要求他們完成一份在線問卷調查,了解他們家庭成員是否患有 15q 染色體重複的癲癇症。 有 95 名 15q 染色體重複個體的家庭成員做出了回應,佔 25 年整個 Dup15q 聯盟的 2009% 左右的回應率。有 12 名個體(5 名男性,7 名女性)患有 int dup(15),其餘的83 有一些標記 idic(15) 染色體的變異。

癲癇發作類型

對於患有int dup(15)的患者,只有3例中有25例(12%)發作,其中三例之一僅報告了一次發作。 該癲癇發作率與自閉症譜係人群中總體報導的癲癇發作率相似。 特發性(15)者的癲癇發作率要高得多,因為63%的患者有癲癇發作。 與(15)相比,idic(15)的癲癇發作嚴重程度也普遍增加。 在(15)起癲癇發作中,有81%患有多種癲癇發作類型。 最常見的癲癇發作類型是全身性強直陣攣性癲癇(60%,也稱為“嚴重”癲癇發作,包括手臂和腿部晃動導致意識喪失)。 其他常見的癲癇發作類型包括失音(40%–這些是短暫的頭部掉落或掉落在地板上),肌陣攣(40%–非常快速的“閃電般的抽搐”),局灶性發作(40%–發作從發作的一側開始)身體或面部),補品(38%-表現為僵硬)和缺席(31%-表現為凝視咒語)。

重要事項:

  • 患有癲癇病(63)的患者中有15%患有癲癇發作,而患有ind dup(25)的患者則為15%。
  • 大多數 idic(15) 患者有多種發作類型,最常見的是全身性強直陣攣。

在整個生命週期中發作

活動性癲癇發作(定義為過去一年發作過)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。 14 歲以下兒童的活動性癲癇發作率為 3%,而 68 歲以上兒童的這一比例為 18%。 隨著青春期,65% 的受訪者癲癇發作惡化,18% 有所改善,18% 沒有明顯變化。 這可能無法準確代表青少年/年輕人的癲癇發作率,因為調查中的人數不多。 15% 的受訪者報告癲癇持續狀態(癲癇發作持續時間超過 33 分鐘),67% 的受訪者報告至少因癲癇發作住院一次。 63% 的受訪者報告了發育倒退,其中 61% 的受訪者將這些倒退歸因於頻繁或長期的癲癇發作活動。

重要事項:

  • 患有活動性癲癇發作的dup15q個體的發病率似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,但這可能無法準確反映青少年/年輕人的癲癇發作率。
  • 65%的被調查者的青春期癲癇發作惡化。
  • 據報導,有63%的受訪者發育退步,這通常歸因於癲癇發作。

嬰兒痙攣

值得注意的是,有42%的自發性癲癇發作報告有一種特殊的癲癇發作史,稱為嬰兒痙攣。 小兒痙攣通常在生命的第一年開始。 它們的特徵通常是身體突然向前彎曲,胳膊和腿變硬,可能成群出現。 一些孩子在伸胳膊和腿時會向後彎曲。 小兒痙攣往往在喚醒或進食後發生。 發作的平均年齡為15-6個月,痙攣持續的平均持續時間接近7年。 痙攣通常在1歲之前解決。

嬰兒痙攣症是所有 22 名患有嬰兒痙攣症的人的第一種癲癇發作類型。 之後,91% 的患者繼續發展為其他癲癇發作類型,包括強直 (58%)、失張力 (46%)、肌陣攣 (42%) 和非典型失神 (42%)。

患有癲癇的 dup15q 綜合徵兒童,尤其是患有癲癇的兒童 嬰兒痙攣症 與沒有癲癇的人相比,他們可能在認知和適應功能方面有更大程度的損害。 早期識別和控制癲癇發作可能對患有 dup15q 綜合徵的兒童極為有益。

2例嬰兒痙攣患兒最常用的22種治療方法是ACTH /潑尼松和維加巴汀。 超過一個受訪者使用的唯一其他藥物是丙戊酸和托吡酯。 ACTH /潑尼鬆在控制癲癇發作方面比vigabatrin有效得多(ACTH /潑尼松為75%,而vigabatrin為29%)。

重要事項:

  • 小兒痙攣是偶發性發作的常見類型(15)。
  • 平均而言,嬰兒痙攣在6-7個月開始,並在3歲之前消退。
  • 患嬰兒痙攣的兒童經常繼續發展其他類型的癲癇發作。
  • ACTH /潑尼鬆在治療嬰兒痙攣方面比vigabatrin有效得多。
  • 嬰兒痙攣症臨床決策樹

癲癇發作的治療

那些具有獨特性(15)的個體的癲癇病通常對藥物沒有反應。 只有24%的受訪者表示,從使用第一種藥物開始至少持續90年以上,癲癇發作減少了1%以上。 另有21%的患者癲癇發作改善了50-90%,使用第一種藥物持續1年以上。 對於開出的第二種藥物,有36%的緩解率。

最常用的處方藥是丙戊酸(Depakote – 60%),左乙拉西坦(Keppra – 44%),拉莫三嗪(Lamictal – 37%),卡馬西平(Tegretol – 35%),唑尼沙胺(Zonegran – 23%)和氯硝西((Klonopin) – 23%)。

家庭成員被問及他們認為哪種藥物對控制癲癇發作最有效。 Rufinamide (Banzel – 67%) 被認為是最有效的,其次是卡馬西平 (Tegretol – 44%)、拉莫三嗪 (Lamictal – 37%)、奧卡西平 (Trileptal – 33%) 和丙戊酸 (Depakote – 32%)。 不到 5% 的受訪者認為苯二氮卓類藥物(如氯硝西泮)是治療癲癇發作的有效方法。

在研究期間,仍在服藥的人群比例最高的是盧非酰胺 (100%),其次是拉莫三嗪 (53%)、丙戊酸 (45%) 和唑尼沙胺 (42%)。 無法忍受的副作用最常見於左乙拉西坦(Keppra – 52%,行為)、唑尼沙胺(Zonegran – 50%,鎮靜)、氯巴佔(Onfi – 50%,鎮靜)、奧卡西平(Trileptal – 50%,鎮靜)和托吡酯(Topamax – 48%,鎮靜)。

只有少數受訪者的家人嘗試過生酮飲食、迷走神經刺激、無麩質飲食和手術切除等非藥物治療。 沒有足夠的數據可用於對這些治療的有效性或耐受性做出任何結論。

重要事項:

  • 癲癇發作通常對藥物反應不佳。
  • 最常見的處方藥是 Depakote、Keppra、Lamictal 和 Tegretol。
  • 報告的最有效藥物是 Banzel、Tegretol、Lamictal、Trileptal 和 Depakote。
  • 單獨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似乎不能有效治療癲癇發作。
  • 副作用在 Keppra、Zonegran、Onfi、Trileptal 和 Topamax 中最為常見。

發育性和癲癇性腦病

一些患有 dup15q 綜合徵的人也可能被認為患有發育性癲癇性腦病。 發育性和癲癇性腦病 (DEE) 是指一組嚴重的癲癇,其特徵是癲癇發作,通常是耐藥性的,以及腦病,這是一個用於描述顯著發育遲緩甚至喪失發育技能的術語。 神經發育障礙很常見,影響認知、溝通、注意力、行為和睡眠。 該綜合徵的潛在病因可能是神經發育障礙的原因,而癲癇發作本身也可能產生不利影響。

重要事項:

  • 發育性和癲癇性腦病患者有明顯的神經發育合併症,包括認知、行為、精神和睡眠障礙。
  • 一些抗癲癇藥物具有可能導致這些損傷的副作用,包括左乙拉西坦和吡崙帕奈(攻擊性和易怒)、托吡酯和唑尼沙胺(語言和記憶問題)以及拉莫三嗪(失眠)。
  • 大麻二酚、芬氟拉明、左乙拉西坦、布立西坦和拉莫三嗪可能對認知的某些方面產生積極影響。

抗癲癇藥物治療發育性和癲癇性腦病的心理行為和認知不良事件。

結論

這是迄今為止檢查癲癇及其治療 Dup15q 綜合徵的最大規模研究。 癲癇在 idic(15) 中很常見,嬰兒痙攣症患病率很高,並且通常對藥物有抵抗力。 患有 int dup(15) 的人的癲癇發作不太常見,其頻率與一般自閉症人群相似。 對於嬰兒痙攣症,ATCH/潑尼松治療似乎比氨己烯酸更有效。 對於其他癲癇發作類型,據報導,Banzel、Tegretol、Lamictal、Trileptal 和 Depakote 是最有效的藥物,但該研究還不足以明確說明這一點。 一般而言,GABA 能藥物(例如苯二氮卓類藥物和氨己烯酸)似乎無法有效治療癲癇發作。 這可能與 dup15q 中重複的 GABA 受體有關。 這項研究確實有一些局限性,因為它是一項基於調查問卷的研究,依賴於家庭報告,並且需要更多來自處理更困難癲癇發作的家庭的回應。 希望將來能夠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,以更好地了解 dup15q 綜合徵引起的癲癇,並最終找到更好的有效治療方法。

新的癲癇發作藥物

UCB宣布 NAYZILAM®(咪達唑侖)鼻腔噴霧劑現已獲得 FDA 批准,用於治療美國癲癇患者間歇性、刻板性的頻繁發作活動

設備與技術

儘管尚無設備可預防癲癇相關的死亡率(包括SUDEP),但 Danny Did 基金會創建了癲癇發作檢測和癲癇發作預測設備清單 以及其他技術,旨在使護理人員能夠進行干預。 據信干預可以減少癲癇發作的風險。 我們提供這些產品,以供與癲癇發作有關的任何人進一步檢查和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