癲癇發作指南

Dup15q綜合徵:癲癇病和醫療專業人員的治療

染色體15q11.2-13.1複製綜合徵(dup15q)是一種臨床上可識別的綜合徵,它是由染色體15q11.2-13.1的複制引起的。 這些重複最常見以兩種形式之一發生,即一條額外的等中心15染色體,縮寫為idic(15),或者是間質重複15,縮寫為int dup(15)。 具有idic(15)的用戶具有重複區域的2個額外副本,具有ind dup(15)的用戶具有一個額外的副本。 在dup15q綜合徵中發現的特徵的嚴重性範圍很廣。 但是,常見的特徵通常包括發育遲緩,癲癇發作[見[15]],肌張力低下,智障,語言缺失或較差以及自閉症行為。 具有ind dup(15)的人通常比具有idic(15)的人具有更溫和的發現,因為他們的副本更少。

通過Dup400q聯盟與大約15個家庭進行了聯繫,並要求他們完成有關15q染色體重複家庭成員中癲癇的存在和表現的在線問卷調查。 來自95個重複15q染色體的個體的25個家庭成員的回應,佔15年整個Dup2009q聯盟的回應率約12%。有5個個體(7例男性,15例女性)具有int dup(83),其餘個體15有一個標記idic(XNUMX)染色體的變異。

流行

對於患有int dup(15)的患者,僅3例中有25例(12%)發作,而三例中有15例僅發作一次。 該癲癇發作率與自閉症譜係人群中總體報導的癲癇發作率相似。 患有自發性疾病(52)的患者中,有63例中有83例(81%)患有癲癇發作,其中60%的患者俱有多種發作類型。 最常見的癲癇發作類型是全身性強直陣攣性發作(佔癲癇發作的40%),其他常見於Lennox-Gastaut綜合徵(LGS)的癲癇發作類型的發病率也很高,包括失聰(40%),肌陣攣(40%),局灶性發病(38%),進補(31%)和缺勤(15%)。 孤獨症(15)的兒童也有較嚴重的癲癇表型,其平均兒童早期癲癇嚴重程度評分(EChess)得分是int dup(XNUMX)的兩倍以上。

根據過去一年中癲癇發作的定義,活動性癲癇發作(非痙攣)在幾乎每個年齡段中均從<3歲(14%)增加到18歲(68%)。 活動性癲癇發作最常見於15-17歲(67%)和18歲以上(68%)人群,但15歲以上的受訪者相對較少,因此這些結果可能會受到反應偏倚的影響。  

嬰兒痙攣

值得注意的是,有42%的癲癇發作者有嬰兒痙攣病史。 嬰兒痙攣症是所有15個人中最先出現的痙攣類型,其中22(20%)人隨後發作。 idic(91)中的癲癇表型通常始於嬰兒痙攣,演變成具有多種全身性癲癇發作類型的LGS型圖像,包括強直性(15%),強直性(58%),肌陣攣性(46%)和非典型性缺乏(42) %)。 痙攣通常在42歲之前解決,因為平均發病年齡為3-6個月,平均持續時間將近7年。

對於22例嬰兒痙攣症兒童,最常用的第一和第二種藥物是促腎上腺皮質激素(ACTH)/潑尼松(5,第一; 7,第二次)和vigabatrin(VGB; 5,第一;第二,第二次),唯一的藥物超過一個受訪者使用的其他藥物是丙戊酸(VPA,2)和托吡酯(TPM,2)。 在控制癲癇發作率相似的情況下,ACTH /潑尼鬆在控制癲癇發作方面比VGB顯著有效(2%比75%,嘗試每種藥物的癲癇發作減少29%以上)。

藥物

家長的報告顯示,依迪卡因(15)發作的癲癇(非痙攣)對藥物難以治療,因為對第一種用以下藥物治療的患者只有24%的緩解率(定義為至少90%的癲癇發作持續至少一年)。另外1%的患者癲癇發作改善了21-50%。 對於開出的第二種藥物(N = 90),有25%的緩解率。

最常用的處方藥是VPA(60%),左乙拉西坦(LEV 44%),TPM(40%),拉莫三嗪(LTG 37%),卡馬西平(CBZ 35%),唑尼沙胺(ZNS,23%)和氯硝西am(CLZ) 23%)。 家庭成員認為,控制癲癇發作最有效的藥物如下:rufinamide(RUF; 67%,N = 6),CBZ(44%,N = 18),LTG(37%,N = 19),奧卡西平(OXC ; 33%,N = 6)和VPA(32%,N = 31)。 總體而言,在嘗試過典型苯二氮卓類藥物的1人中,只有5人(<22%)表明這是最有效的藥物。  

在研究時仍在服用每種藥物的人的百分比在廣譜AED中最高,例如RUF(100%,N = 6),LTG(53%,N = 19),VPA(45%,N = 31)和ZNS(42%,N = 12)。 服用LEV(52%,最常見的行為),ZNS(50%,鎮靜),clobazam(CLB; 50%,鎮靜),OXC(50%,鎮靜)和TPM(48%)的患者中最難以忍受的不良反應報導,鎮靜劑)。

只有少數受訪者的家庭成員嘗試過非藥物療法,例如生酮飲食(N = 1),迷走神經刺激(N = 7),無麩質飲食(N = 1)和手術切除(N = 1)。 沒有足夠的數據,無法對這些治療的功效或耐受性進行充分的分析。

總結

癲癇在嬰兒痙攣患病率高的idic(15)中很常見,通常對藥物難治。 儘管idic(15)中的癲癇表型似乎與LGS型癲癇最一致,並且對廣譜AED的反應最佳,但癲癇發作對CBZ的反應也很好,通常會加重LGS,這表明這些癲癇病可能更具多灶性比廣義的。 這些癲癇發作對典型的苯二氮卓類藥物反應不佳,反應率較低,癲癇發作加重率相對較高,儘管非典型的苯二氮卓類藥物CLB相對有效,且無癲癇發作的報導。 這項研究表明,GABA能藥物,例如典型的苯並二氮雜卓和vigabitran,在dup15q綜合徵中可能相對缺乏療效。 這可能是由於GABA beta3受體基因簇在15q11.2-13區域重複導致的異常GABA能傳遞。 患有int dup(15)的患者癲癇發作較不常見,可能是由於一本重複的書,而不是idic(2)中的兩本書,其發生頻率與一般自閉症人群相似。 儘管這是迄今為止評估該人群癲癇病的最大研究,但由於它是基於問卷的研究,因此結果可能會產生偏差。 為了確定該人群癲癇的治療方法,有必要進行較大的研究,最好是前瞻性研究。